close

  藥品採購政策的設計不能“閉門造車”,應該針對基層的現實情況“這兩年,我們重新吃上‘大鍋飯’了!”一位衛生院院長說城市醫院的就醫人數出現上漲,但鄉鎮衛生院不升反降
  本報駐滄州記者 李家偉 文/圖
  裹挾於時代風潮中的鄉鎮衛生院幾經興衰。“新醫改”推出幾年後,作為老百姓身邊的醫院——— 鄉鎮衛生院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其中,有些變化值得欣喜,而有些變化則值得警醒。日前,記者相續走訪了滄州市7個縣(市)的多家鄉鎮衛生院,聽到鄉鎮衛生院院長們說得最多的,是困擾目前鄉鎮衛生院發展的“藥”“人”等難題,而這些難題無不暴露出現在對鄉鎮衛生院“管得過死”,已經削弱了鄉鎮衛生院的活力,直接影響了鄉鎮衛生院服務百姓的能力。
  一句玩笑話里的苦衷
  在實行新醫改之前,滄州某鄉鎮衛生院有1300多種藥。2月10日記者採訪時獲悉,現在該院還剩300種藥。1月份時,衛生院按照規定通過網絡上報了200種藥品的採購申請,到記者採訪時還有50多種沒送到,其中包括許多急救藥和常用藥。
  在另一家鄉鎮衛生院,記者發現了同樣的問題。據介紹,鄉鎮衛生院所使用的藥品必須嚴格控制在基本藥物目錄里,鄉鎮衛生院沒有採購的權力,只能通過網絡向上申報。但在此過程中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藥少,二是實用性差。藥少造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實用性差體現在越是基層最需要的常見藥越缺,倒是像治療“血友病”的藥竟然能在鄉鎮衛生院里找著。一名滄州某大醫院的醫生說,像這樣的藥,一家鄉鎮衛生院“有可能一輩子都用不著”。
  記者從滄州多個縣(市)多家衛生院瞭解到的情況也同樣如此。一位鄉鎮衛生院院長說,有的醫生開一張藥方,去拿藥時因為沒藥有時要改個兩三回。還有鄉鎮衛生院的院長跟相熟的村民開玩笑,說你看我們這裡有什麼藥你再得什麼病。
  雖然是句玩笑話,但也透露出如今鄉鎮衛生院在藥品方面的“短板”。一位衛生院院長說,藥品採購政策的設計不能“閉門造車”,應該針對基層的現實情況,以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作為優先考慮的條件,“不能‘統得過死’,不能搞‘一刀切’”。
  “乾多乾少一個樣”
  “這兩年,我們重新吃上‘大鍋飯’了!”一位鄉鎮衛生院院長說。
  據介紹,從2012年起鄉鎮衛生院實行“定收定支收支兩條線”。這樣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鄉鎮衛生院醫生積極性的降低,因為“乾多乾少一個樣”,真正的業務骨幹一個月多掙不了幾百塊錢。
  “醫改之後,原先不上班的、乾不了什麼的,都回來上班了,造成人才‘逆淘汰’。”一位鄉鎮衛生院院長說,這是一種獎懶罰勤的制度。一家鄉鎮衛生院紅火的時候,“看病的人排隊排到了街上”,有的業務骨幹甚至能拿到上萬元的工資,但現在差不多都是一千四五百元的樣子,“連尊嚴都沒有了”。
  不僅如此,還有院長對“收支兩條線”提前“預算”一年能治多少病人表示不解:醫院不是企業,不是流水線,怎麼可能在年初就能“預算”一年收治多少病人呢在院長們看來,這樣的管理制度剝奪了鄉鎮衛生院的自主經營權,無法形成良性的激勵機制,除了造成鄉鎮衛生院業務下滑,更嚴重的後果是造成醫生看病時“能推諉推諉,能轉診轉診”:看病還承擔風險,不幹活兒也不少掙,何必呢。這樣的局面如果持續下去的話,直接傷害到的正是廣大群眾。
  鄉鎮衛生院的無奈
  記者走訪多家鄉鎮衛生院時還瞭解到,有的鄉鎮衛生院曾經能夠開展一些手術,比如接生、闌尾炎、疝氣等,讓群眾在家門口花很少的錢就能解決問題,但現在因為種種原因,鄉鎮衛生院幾乎不再開展手術,群眾只能往縣裡、市裡去,增加了許多麻煩,也增加了經濟上的負擔。而且,這種情況造成“大醫院”人滿為患,“車停不下,電梯上不去”,“大專家做小手術”。
  在人員管理上的“管得過死”是鄉鎮衛生院存在的另一個問題。一位院長說,按照“1000∶1.1”的比例來配備鄉鎮衛生院人員是幾十年前的標準了,代表的是一種最低層次的需求、最基本的醫療服務能力。顯然,這已經與現在的現實情況和人民群眾的需求不相符合。但是,因為“收支兩條線”,現在鄉鎮衛生院在用人上幾乎沒有自主權,有些衛生院里,工作了多年甚至已經成為業務骨幹的“臨時工”只能回家,有些業務骨幹即使醫院想用,也因為編製和工資問題而無能為力。
  據介紹,鄉鎮衛生院如今承擔著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村醫管理的職能。其中在公共衛生上這幾年國家十分重視,投入很大,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在採訪中有多名衛生院院長提出,在建立健康檔案這項工作上,應該考慮到實用性,也就是說不應“為建檔而建檔”,而是真正實現醫療信息的共通共享,不然,很有可能會淪為一種形式。這種現象值得警醒。
  鄉鎮衛生院被“捆綁”的地方還有不少。有一家鄉鎮衛生院曾經輻射到滄縣、河間、獻縣、泊頭等多地,但現在因為新農合的報銷問題,它的服務半徑明顯萎縮。院長說,這其實是剝奪了群眾選擇醫院的權利。
  鄉鎮衛生院應成“健康守門人”
  滄州市衛生行政部門一位一直關註醫改進展的有關人士對於目前鄉鎮衛生院所存在的問題深感焦慮。他認為,通過一組數字可以看出,新醫改之後,國家的累計投入不斷加大,在財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在增加。但是,如果換個角度來看,居民看病的負擔卻並未減輕。因為衡鏈病負擔的真正指標應該是個人衛生支出占純收入的比重,而從近幾年來看,這個數字不降反升。農民個人衛生支出遠遠高於農民人均收入的增幅,這表明醫保政策所帶來的好處正在被迅速抵消。
  在他看來,新醫改“保基本”的目標大體實現,但“強基層”的目標還未實現。近幾年來,得益於國家的大幅投入,鄉鎮衛生院發生了很大變化,硬件水平提上去了,但服務能力卻沒有隨之“跟上來”,無法吸引群眾就醫,造成資源浪費。這是因為我們的投入“習慣性”投到房屋、設備,而忽略了在管理體制、人才培養和如何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等方面的改革。
  這位人士認為,鄉鎮衛生院應該成為當地居民的“健康守門人”。從目前來看,鄉鎮衛生院顯然無法勝任,在診斷、治療、管理等方面存在諸多“短板”,專業技術人才流失嚴重。新醫改所致力的“分流患者”,緩解大醫院壓力的目標並沒有實現。這兩年,城市醫院、縣醫院的就醫人數都出現了上漲,但鄉鎮衛生院“不升反降”。他期望著在新的改革中提升統籌層次,將公益性考核機製作為政府考核的“指揮棒”,打贏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攻堅戰;不斷探索醫療服務一體化體系的改革之路,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支持醫生多點執業,讓醫生“流”起來,讓信息“流”起來;著力城鄉公平,實現分級醫療。
  (原標題:被“捆綁”的鄉鎮衛生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v28hvnr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