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昆山10月25日電 (黃瑩)“現在的電視劇里常看到彈古琴的畫面,卻配的古箏的音樂,再一看,琴首、琴尾都放反了,當這些電視劇代表中國文化登陸海外,讓人情何以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田青25日出席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時感慨。
  當天,百餘位昆曲、古琴大師、業界專家學者聚首“昆曲故里”千燈,共謀非遺保護與傳承。
  “我們的許多傳統文化正被邊緣化了,被遺忘,甚至已經消失了,令人痛心疾首,如果不保護好傳統文化的根和魂,那未來我們的傳統文化就變得沒有特色了”田青說。
  田青指出,現在戲劇學院教歌劇,音樂學院教鋼琴、小提琴,自己民族的藝術卻乏人問津,而在西方人看來,我們學的又不好。我們的古琴,音色獨特,空弦的散音有鐘罄之感,吟猱之時又能發出完全不同的音色。它高雅,又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富有典型的士人文化的內涵。我們應該竭盡全力去搶救這一文化斷層,懂得欣賞才有傳承。
  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昆曲研究學者周秦深有同感,“昆曲是融詩、樂、歌、舞、戲於一體,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對眾多的戲曲品種都產生過重要直接的影響,而被稱為‘百戲之師’,昆曲教育是最好的素質教育,有助於提高文化素養”。
  “令人欣慰的是,十年前,我們大多數人不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個詞,現在‘申遺’成了熱潮,古琴、昆曲藝術所受到的關註是巨大的。現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多所高校都設立了自己的古琴社、曲社,學生學習古琴、昆曲已經蔚然成風。下一步,我們要著力轉變重申請輕保護的現狀,將‘非遺’保護落實到踏踏實實的行動上。”田青說。
  同時,他強調“慎談創新”,不是簡單把餡從餅里拿到外面來變披薩就是創新。“曾經有個年輕學生反駁,他說梅蘭芳都改革發展,為什麼梅蘭芳可以發展,我不可以發展。我回答,梅蘭芳能演四百出大戲,你在戲劇學院就會演四齣摺子戲,你還不知道傳統戲劇好在哪兒呢?你往那兒發展?”
  出席研討會的中國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也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活化。近年來,昆曲等傳統藝術進校園、進社區,既是傳承,又培養了聽眾、觀眾,推廣的步子可以更大些,嘗試著走進大劇場,讓傳統文化更富有生命力。(完)  (原標題:昆曲古琴專家談非遺保護:踏實補救斷層 少鬧笑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v28hvnr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